【读书笔记】驱虎吞狼

驱虎吞狼

 

驱虎吞狼,计出三国荀彧。

意谓令此攻彼,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又不尽相同。

例一:荀彧同时掌握了刘备、吕布、袁术三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并且充分利用了刘备的犹豫软弱、吕布的贪婪自大、袁术的逞强好胜,来调动三人相互攻伐。

例二: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召董卓入京勤王,自己却被十常侍计杀。董卓入京后,祸乱后宫,扰乱朝纲,引得朝野不满,最终导致群雄割据,东汉灭亡。

例三:益州牧刘璋想借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引刘备入川。却被庞统用计,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刘璋逼不得已向刘备献地投降,自己被流放他乡。

那么“驱虎吞狼”和“借刀杀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驱虎吞狼”意味着两者或他人对自己而言都是敌非友,使用这条计谋的目的是使两者相互攻伐残杀,从而使自己得利。

实施的条件是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驾驭技术和手段,毕竟当下所有人都是敌对关系,或从中挑拨,或利用人心、环境等诸多因素,驱使两者不得不敌对并且相互攻伐。

成功的话,结果无非一方吞并另一方,或者两败俱伤,而两者相斗造成的损失就是施计者的得利。同样施计者也要承担相当的风险,比如一方吞并另一方后变得更为强大,也就是所谓的虎患大于狼毒,贻害无穷。

其次:“借刀杀人”是指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相对来说实施难度稍低,毕竟所借之刀并不一定是敌对关系。如果使用的巧妙,可能令人毫无察觉,也就是所借之刀在事后并不会察觉自己被利用了从而反刺一刀。

“借”是敌已定而友未定,引可能之友杀已定之敌,保存自己的实力。

“驱”则是敌已定,全非友,驱实力较强的敌人去牵制实力稍弱的敌人,而不是自己出手。

综合前面对比分析,“驱虎吞狼”比“借刀杀人”风险更大,当然回报也可能更大。从三个例子来看,还是荀彧将此计用的最为巧妙,收效颇大,不愧是施计者。

然而看完这些,我所想的却是,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难道就仅此而已吗?

陈登在诓骗吕布时曾经说曹操把吕布比作鹰,以袁绍等其余人比作狐兔。这个比喻倒是很有趣,狐兔不尽,鹰不可喂饱。那么现在来试想一下:如果把曹操比作老虎,把孙策、刘备等人比作群狼呢?荀彧辅佐曹操,为其出谋划策也好,稳定后方也好,又何尝不是驱一虎而吞天下群狼呢?

关于荀彧辅佐的究竟是曹操还是汉室,已经有人多人论证阐述过了,大部分结论是荀彧早期确实是慧眼识人看重曹操的能力,于是弃袁绍来投曹操,如同发现潜力股一般,不仅自己投,还要拉上亲戚老乡朋友一起投。曹操早期的谋士集团几乎可以说是荀彧一手组建的,并且以荀彧同乡颍川组为主。这个时候的曹操也是想要匡扶汉室的,他出厂自带的以谯县亲友为主的武将组,加上荀彧以颍川同乡为主的谋士组,可谓双剑合璧、锋芒初露。而荀彧看似是曹操的谋士,其实际地位完全可以作为“合伙人”和曹操平起平坐。

所以,与其说是投靠,不如说是选择,当时的主动权其实是在荀彧手中。

而强强联合之后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便是“逢迎天子”,从此可以说是开启了荀彧驱动曹操这只老虎来为他所忠心的汉室天下吞狼的漫长历程了。

只可惜驱虎吞狼的风险终究还是大过于借刀杀人。

后期曹操随着势力不断扩大,野心疯狂增长,终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周公。

荀彧一手喂大的这只老虎也终于反扑回来咬死了驱虎之人,计未成而身先死。

 

Just脑洞,经不起推敲也无所谓,我就是这么一想╮(╯_╰)╭。

 


 
评论(3)
热度(11)
© 凭尔话温柔|Powered by LOFTER